应用型本科院校微电子学概论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微电子学概论课程研究的内容宽泛,且涉及众多学科内容,属于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微电子学概论课程能够正确引导集成电路类专业的学生,明确微电子专业在社会发展中的实际作用与发展前景,确保专业内容得以致用,发挥最大的应用价值。为进一步促进我国微电子学概论课程的有效发展,必须对微电子学概论课程教学模式进行大力改革,确保课程的教学效果与质量。
一、现阶段微电子学概论课程存在的教学问题
(一)传统教学模式占据主导位置,教学内容陈旧
现阶段,微电子专业的教学仍旧坚持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难以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与教学效果,且多数学生也难以掌握抽象的理论知识。举个例子来说,教师在讲解PN结形成过程中的时候,往往多以理论知识讲解为主,晦涩难懂。基于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下,学生只能以被动接受知识的个体存在,无法发挥出自身的教学主体作用。如此一来,会进一步降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最重要的是,微电子学概论课程在部分知识内容配置方面,显得比较陈旧,并未与现代化技术或者理念相结合,不利于学生实现全面发展[1]。
(二)教学考核方式过于单一化,教学评价不合理
考核对教师而言,是检验教师教学效果与学生学习成果的主要方式,同时也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主要方式。传统的教学评价基本上属于总结与归纳学习的评价方式,主要以检测学生对教学知识的掌握水平为导向,大体上可以视为由教师或者教育主管部门发起的定性评价方式。然而,这种方式往往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主要的评定标准,过于单一化。且这种总结性评价过于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忽略学习过程,不利于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最重要的是,这种评价方式也不利于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工作效率难以提高。
二、微电子学概论课程教学的改革措施
利用有限的教学资源,优化教学方式,是确保微电子学概论课程教学的主要途径。以下是本人结合以往的教学经验,总结、归纳微电子学概论课程教学的改革措施。
(一)积极拓展教学内容,确保课程资源配置合理
结合以往的经验来看,各个课题在某种程度上均存在一定的综合性特征。在研究课题的过程中,学生经常会发现对某些知识点或者问题并未做到完全掌握,他们往往会在这一知识内容上,进行反复学习。当他们掌握好这部分知识的时候,知识面得到有效拓宽。此时,课题的研究进程可以进一步推进。针对于此,教师人员可在确定课题期间到课题完成期间,要求学生广泛阅读关于课题方面的专业资料,积极强化学生的知识积累程度。最后,教师以论文的形式考察学生课程的最终学习成果。与此同时,教师也可以采取互助合作方式,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性,拓展学习内容[2]。
(二)更新传统教学模式,合理拓展教学方式
目前,以兴趣教学法为主的新型教学模式俨然成为微电子学概论课程教学模式的主导方式。首先,教师需要导入实际问题,以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如在讲解半导体材料特性的时候,教师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如“神州十号”的外壳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等,贯穿下文。其次,积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提升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课程内容,如关于微电子学发展、未来趋势等内容,教师人员可以让学生事先收集好相关资料。正式上课时,可以让学生上讲台前进行展示与讲授,由学生自主完成课堂讲解、学习与讨论,确保教学效果[3]。
(三)构建科学考核方式,注重过程评价方式
关于考核方式不合理的问题,本人建议教师人员应该对过程评价方式予以高度重视,多结合学生日常学习表现,深化考核内容。尽量避免将学习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可多结合学生课堂讨论表现、实验表现等进行评价,以便确保考核方式的科学、合理。
总而言之,微电子概论课程教学模式实践力度尚未达到预期标准,仍需要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做好实践与教学工作,最大限度地确保微电子概论课程教学模式科学、合理。针对于此,为进一步夯实微电子学概论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力度,广大教育者必须积极面对教学问题,认真总结与归纳教学经验,及时解决当前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合理问题,致力于推进我国微电子概论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进程,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1]刘培生,王金兰,蒋娟娟.“微电子学概论”课程的教学改革探析[J].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3(1):109-112.
[2]钱丽艳,李文新.融合多学科课程实验平台,全面提升实验教学软环境:北京大学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心建设模式[J].计算机教育,2008(15):9-13.
[3]殷树娟.集成电路设计专业的本科实践教学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32(12):148-151.
微电子学概论课程研究的内容宽泛,且涉及众多学科内容,属于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微电子学概论课程能够正确引导集成电路类专业的学生,明确微电子专业在社会发展中的实际作用与发展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