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芯”,方寸之间见华章。 ——访方寸
■ 高端访谈
张洪柳,方寸微电子创始人CEO,清华大学微电子硕士,从事SoC芯片研发工作10余年,曾任国内知名半导体公司SoC研发中心主任,前后承担多项省重大专项、国家“863”等科研项目的实际研发工作,在固态存储、信息安全等领域积累了丰富的芯片研发及产业化经验。主导开发的USB3.0国密安全芯片、SATA3.0国密固态存储控制器芯片、国密千兆网络处理器,均属国内首创并实现批量销售,申请发明专利20多项。
众所周知,缺“芯”少“魂”是中国计算机产业的心病,个中原因除了硬件上的投入、软件生态的配合之外,国家和企业的定力和耐心更是不可或缺。尤其是企业对芯片的战略定力不能左右摇摆。
“但这不是一件费力不讨好的事,而是一件即使再困难也必须要做的事,因为这关乎到芯片领域最重要的一个问题——自主化。”
在芯片领域摸爬滚打多年的张洪柳,对创造性的东西似乎有种执着性的偏爱。采访中,每当聊起芯片产业的话题,他总是滔滔不绝,如数家珍,有着说不完的话题。
通权达变 投身网安助力生态链接
“别人的东西直接拿来用,其实我们就是用户,为什么我们不能让别人成为这种用户呢?搞研发一定要有这种心态和决心。”
大学毕业后,张洪柳进入南京一家老牌芯片公司,但工作却和IC无关。一段时间后,他虽然感觉整体方向没有错,但是感觉别人的东西直接拿过来就用,始终少了点什么,内心里认为这不是自己想要走的路。
“我当时心态是我能否成为创造性的人呢?哪怕暂时做不好,但可以慢慢来,这是我对自己设定的期望。”
短暂考虑后,张洪柳选择进入了当时发展极为艰难的芯片领域。谈到芯片,很容易挑动国民敏感的神经,即使到现在,仍然会让我们如鲠在喉。据笔者调查,除国防军工和信息安全领域使用几款国产CPU之外,民用市场上的国产计算机基本没有“中国芯”,中国每年需要进口的芯片的资金已经超过每年进口的石油总价,高达2000多亿美元。
要想在芯片领域做出成绩,明显难度系数非常高。毋庸置疑,张洪柳遭遇了一系列挫折和困苦,再加上大学时又缺乏相应的理论基础,在起步阶段可谓寸步难行。
“三年的时间内,我把接触到的代码研究了个遍,看书看到让自己恶心,也经常向严谨务实的老师和同事请教,还包括和国内外合作伙伴沟通交流,然后本着务实的精神,能够学以致用,然后通过平台逐步磨合落地。”
后来,虽几经变动,但张洪柳始终没有脱离芯片领域。这其中不得不提到一件事,当时在有机会赚到IC圈的热钱时,他最终还是果断放弃,选择了芯片这个“冷板凳”。
“当时热钱已经进入很多公司,赚快钱相对比较容易,但从长期来看,对产业生态也是一种破坏。我当时的心态很简单,想凭自己的技术、渠道开拓和渠道推广等方面的积累,踏踏实实做些事。”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在有情怀、有温度的雄厚资本支持下,张洪柳很幸运创建了具有“亮剑精神”的“方寸”,在芯片领域继续着自己的执着和坚持。
慧人识才 以服务心态坚持自主化
“管理即服务,不仅是服务客户,同时也是服务员工,说到底是一种内部分配机制。对待客户,要时刻关注他们到底需要什么,想尽办法满足他们的需求;对待员工,不要总想着用资本去挖人,而是要培养好员工,把员工的心态和企业的目标调整到同一轨道上。”
张洪柳认为,我国芯片短板的局面不是朝夕之间所能扭转的,但自主化又是必走之路。尤其是相关领域的创业公司,想要在该领域占有一席之地,除了要具备技术硬件外,管理软件更是不可或缺。
在团队管理方面,张洪柳似乎对内部培养情有独钟。方寸的员工,大部分都是他从内部挖掘,用心栽培,然后委以重任,很少高薪引入外部人员。尤其是市场部主管和研发主管,更是张总一手所培养,为其工作提供了很大助力。
“每个员工都很优秀,这是我的用人理念。如果员工德不配位,或者业绩平平,甚至没有业绩,那就是我的问题,要不就是对他们的位置没有摆好,要不就是培养方式不对,总之是培养方面出现了问题。”
其中,张洪柳格外注重对员工职业的长期规划。对于有坚持有定力的员工,方寸不仅能够充分实现其岗位需求,更是给予其股份保障。当然,对于短期追求薪资待遇的员工,方寸也能够给予满足。这主要是根据不同员工的不同需求,分配不同的任务和规划。对于离职返岗的员工,张洪柳也是一视同仁。
下一篇:没有了